- · 《四川建材》征稿要求[05/29]
- · 《四川建材》投稿方式[05/29]
- · 《四川建材》收稿方向[05/29]
- · 《四川建材》栏目设置[05/29]
- · 《四川建材》刊物宗旨[05/29]
建材论文模板(建筑工程技术论文模板)(17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3、 古建筑为何用青砖而不用红砖? 太长不看的一句话答案:青砖是古代特有的建筑材料,制作难度大于红砖,材料属性优于红砖,也符合人建筑审美观。
古建筑为何用青砖而不用红砖?
太长不看的一句话答案:青砖是古代特有的建筑材料,制作难度大于红砖,材料属性优于红砖,也符合人建筑审美观。
「考据癖」犯了,当一回「砖家」,下文就是详细谈一下青砖的制作和历史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、青砖符合人的审美观:赋予建筑物古朴素雅,沉稳宁静的美感。青砖古建筑是不胜枚举,我们最熟知,大量使用青砖的建筑恐怕就是长城了:
在一些古都的古建筑,比如西安,大部分都是青砖:大雁塔、明城墙:
去美国旅游的人应该看到过,在美国起源地新英格兰地区,有大量公共古建筑,大学、火车站、政府,都是以红砖为建筑材料:
2、青砖是人的一项独特的发明,青砖难于红砖。我见到有人说青砖颜色容易统一,红砖颜色难以统一,古人技术差,红砖容易烧成五颜六色。所以青砖多。
这种说法是完全不懂红砖变青砖的化学反应过程。
手艺不过关的人,红砖和青砖都容易烧成「花窑」,青砖统一颜色更难!
这是你只要懂一点化学都能明白的东西!
青砖的烧制工艺是难于红砖的,青砖比红砖就是多一道工序,从今天的化学角度来说,在高温下将砖内红色的【氧化铁】还原成灰色的【氧化亚铁】 , 即由「高价铁」变成「低价铁」 , 反应式如下:
引自:占鸿鸣;李克生;;关于青砖生产工艺的研究[J];砖瓦;2018年11期所以,红砖变青砖的关键在于:创造高压缺氧环境,防止二次氧化。
古人通过长期的摸索和经验积累,利用「下水饮窑」这个创造性的发明,创造缺氧环境,就是往高温的窑内慢慢注水:
除了缺氧环境,还原时候的时间、温度等很多变量因素,对青砖瓦的色泽都有影响,而这都依靠烧窑工的经验。
还原失败的一些「花窑」和「青红砖」:
完美的青砖:
书影和截图引自真正「砖家」袁东海先生的论文:
袁东海,青砖 红砖 青红砖[J];砖瓦世界;2017年11期「砖家」袁东海,引自袁先生的新浪博客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articlelist_5524338783_0_1.html这个博客上有很多关于烧窑造砖瓦技术的文章,这就是「术业有专攻」的体现
现在网络上很多人,仅凭道听途说,就摆出一副「真理在握」的架势。
这么不起眼的东西,都有这么多门道,我们真的要非常小心。
3、青砖在材料属性上优于红砖材料学上东西,我怕不是很精通,下面结论引用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博士论文《传统青砖的装饰艺术研究》第二章:
张俊岭. (2007). 传统青砖的装饰艺术研究. (Doctoral dissertation,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).4、青砖的历史砖就是陶器的一种,因此人类烧窑制砖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是比较早的,应该是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:
俗话说:「秦砖汉瓦」,砖瓦在战国秦汉时代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:
目前考古所发现最早的青砖是战国时代:
其实,考古所发现汉魏的砖画,大部分都是青砖,而不是红砖,青砖寿命是大于红砖的:
有十分独特的「砖雕」大部分以青砖为材料:
(图引自:张俊岭. (2007). 传统青砖的装饰艺术研究. (Doctoral dissertation,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).
好,不一一例举,总之,人烧制青砖应该和红砖差不多是同时,青砖也可以说是一种灰陶。
明代《天工开物?陶埏》记载了制作砖瓦的技术,包括红砖和青砖:
在天工开物中制作青砖青瓦叫做「转銹之法」,也就是上文说的「下水饮窑」,在窑顶往砖窑里慢慢注水的方法:
凡转銹之法,窑顛(顶)作一平田样,四周稍弦起,灌水其上。砖瓦百钧,用水四十石。水神透入土膜之下,与火意相感而成。水火既济,其质千秋矣。日本的房屋抗震为何会如此好?
日本的房屋抗震为何会如此好?关键在于以下4个方面
1.较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
2.地基与地震隔绝术
3.箱体结构的设计
4.新型轻质材料的运用
现在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下目前日本的建筑,在抗震方面基本上分为3类。一是耐震结构;二是制震结构;三是免震结构。所谓的耐震构造,其主要的原理就是提高柱子和墙壁的强度和韧度,建筑物总体经得住震动,目前我国主要采用这种方法。而免震结构和制震结构都是比较新的技术。在日本,将抗震结构的建筑改为免震建筑,成本只需增加5%-10%。
较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
1924年开始,日本建筑规范规定结构力计算要考虑抗震系数,在这方面日本当时走在了世界前列。日本的《建筑设计基准法》颁布于1950年,之后几经修改,其中有比较显著效果的有1971年的修正。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很大损失,而灾后统计显示,这次地震中受损建筑主要建于1971年前,198建造的房屋几乎完好无损。事实上,《建筑基准法》1971年修正令强化了钢筋混凝土柱的带筋间隔距离,而1981年则全面实行“新抗震设计法”,引入了多个方面的新规定。此后,日本曾在1996、2000、2005和2006年四次修改《建筑基准法》,将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一再提高。修订后的法规将住宅、楼房抗震标准提高为:经得住6至7级地震摇晃而不会坍塌,尤其是商务楼要求能够8 级地震不倒,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 年。同时,日本还制定计划到2015年,让90%的住宅建筑达到这一标准。
文章来源:《四川建材》 网址: http://www.scjc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9/2067.html